久聞這本年代有點久遠的書,最近終於有時間閱讀。本書探討延續性科技(既有市場)與突破性科技(破壞式創新)對企業變革的影響,績優企業為什麼只能在延續性科技市場發揮,無法面對突破性科技的挑戰?在還沒讀這本書之前,我先在紙上寫了三個可能性:技術能力差、忽視突破性科技最終被淘汰、完全不知道新科技的存在。

第一可能性:技術能力差,屬於知其不足也,但無能為力。大部分績優企業有良好的現金流與人力資源,因此都具備研發技術能力,所以不在本書討論範圍。

第二個可能性:忽視突破科技,也屬於知其不足也,但有能力。那為什麼沒有補足?原因在於目前主要市場獲利良好,為了維持優秀的獲利率,通常有兩條路:一條是產品升級往高階市場(屬於延續性科技發展)、另一條是持續貼近客戶滿足客戶所有需求反饋。以資本回報率的觀點,這兩條路都必須再投入大量的資本支出,但是延續性科技資本回報率是可預期較高的。然而突破性科技的資本回報率是不確定的,即使可賺錢,報酬率現階段也不太誘人。企業經理人為了自己的工作升遷,大多數會選擇資本回報率明確的,何必因研發突破性科技最終失敗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呢?所以Intel的前CEO Andy Grove喜歡跟中階經理人對話,保持自己市場科技的雷達敏銳度,因為這些經理人是可能知道科技變革是存在的,但是他們沒有動力去提案。

此段屬於個人想法並非書中所提。以資本循環週期的觀點,好賺的市場吸引過度的競爭,使得延續性科技與突破性科技的資本回報率差距縮小,將吸引兩個資源流入突破性科技加速技術開發周期,導致兩種科技的性能差距縮小,產生轉換拐點。第一個資源是資本市場的資金轉往突破性科技研發。另外一個是人力資源,以RD的角度,既有產品可以賺錢因此bonus也較多,但是工作內容大多屬於維護性質,一來個人成就感較低,二來對自我生涯或自我挑戰是種阻礙。所以當金錢報酬的差異也不是這麼大時,人才流動更為頻繁。

第三個可能性:完全不知道新科技的存在,屬不知其不知也。為何不知?兩個可能:一個因為企業只專注聆聽既有客戶的需求並滿足他們,但是客戶完全不知道其他市場可能正在發生變革。另一個是新科技的市場根本還不存在,不論你怎麼用傳統的marketing都無法得知。這不只無法從企業客戶得到答案,終端消費客戶那邊也挖不出來,原因是現階段的需求,延續性科技尚未沒有完美滿足,但是當有一天產業性能供給過剩的時候,消費者的需求的順序會改變,突破性科技才會是最佳解決方案。

總結來說,績優企業面對突破性科技之所以失敗,不是因為不夠努力、管理不夠優秀或者自大。而是企業配置資源的時候,如果選擇研發突破性科技,會面臨預期報酬率無法滿足的困境。本書提出設立新的子公司或者符合新崛起市場成本結構的組織,讓新創團隊組織更有彈性。一來避免原有獲利結構下僵化的制度與企業的慣性造成創新的阻礙。二來讓隔離出來的團隊獨立運行避免還需要支援既有市場的干擾,專注在新產品研發。三來創新的產品可能與客戶有利益衝突產生競合問題。本書的序與結論寫得都蠻有條理的,未來要是忘記內容,翻翻書的頭尾也能溫故知新。